在科斯的时代,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笃信,亚当·斯密的市场经济体系能够解决一切问题,因为价格机制能够完美的调节消费者的需求和企业的生产。
在很多行业中,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带来引起的激励问题,企业常用的办法是通过“期权”激励经理人努力的工作,这种办法是允许经理人在较低的价位购买公司的股票,如果经理人团队的努力,公司取得高额利润回报,由此会带来股票升值,此时经理人的股票期权就会增值。相反,如果公司由于经营不善而出现了股票下跌,那么股票期权就毫无价值了,经理人的利益也会受到损失。因此“期权”的激励将经理人的努力与个人未来的收益密切相关,它会鼓励经理人想法设法地提高公司的业绩。
杨坤谈心态:从“在乎名次”到“慢慢适应”
在津巴布韦,70年代中期人们开始实行这样的产权分配政策,尽管允许捕猎,可实际上,津巴布韦的大象数量一直在上升,1979年,这里的大象最少的时候仅剩下2万头,5年间减少了70%,然而随着实行新的政策,到1989年,津巴布韦的大象已经有6.8万头,尽管同一时期非洲所有的大象总数都由于偷猎而下降了一半,可唯独津巴布韦的大象在增加,而且挣扎在贫困线上的村民,已经用大象赚来的钱修建了学校和医疗站了。严格地说,博弈论并不是经济学的分支,更不是经济学家的发明,但是每个经济学家都不得不求助于数学家建立的“博弈帝国”,来解决经济分析面对的种种困境。
几乎理性的雇主都会选择第二种答案,那么我就会面临失业的危险。这就是说,如果不实行最低工资法,那些低工资收入者还有一份工作可做,从而还有一定的收入。然而在实行最低工资法以后,由于劳动需求的下降,那些工资水平已达到最低工资法要求的人,会继续留在原工作岗位,不会失业;而那些没有达到最低工资水平的工作者,厂商就会解雇他们。随即,医生便提出诉讼,要求糖果制造商停止使用机器,而法院爽快地发出了医生所要求的禁令,判决确定了医生享有不让糖果制造商使用机器的权利。
哈耶克无疑是他那个时代最富争议的经济学家。这位曾经在奥匈军队服役过的军人,成为有史以来最强硬的自由市场经济学家。1944年,哈耶克用他那饱含对人类的忧思之笔,写下了《通往奴役之路》一书,这本书的出版立刻引起了轰动,首版在几天内销售一空,因为当时纸张紧张,出版社的印量竟然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后来一度曾在苏联的要求下停止刊印,一些计划经济国家更是长期将此书列为“禁书”。
经济学家张五常曾经用“跑单帮”形象的解释了企业的实质,在20世纪70年代的香港,“跑单帮”的商人们带着香港生产的各式各样的衬衫到美国和欧洲,从那里拿回一大摞订单,但这些商人们没有自己的工厂,他们也不搞机器大生产,而是去筒子楼里发订单,你五件他十件的,第二天再收上来,这里“跑单帮”就是企业的实质,所谓企业不过是一组节约交换成本的合同,而企业的成本就是监督这些合同执行的成本。
相对而言,机会公平表达了人们注重规则的无差别性的公平,即所有的人都遵循同样的规则,从这种意义上说,机会公平也就是规则公平。机会公平所奉行的是激励原则,它充分尊重主体的选择,最大限度地激发主体的活力。被视为近代保守主义鼻祖的柏克就认为人类的平等应该是:“人人享有平等的权利,而不是平等的东西。”机会公平是通过激励的方式促进效率,结果公平则是通过补偿的方式促进效率,这就是效率与公平的互动关系。
来伊份净利暴跌9成高管频离职中国零食第一股怎么了
使人说实话如何买药:波音王国史上的中国人:最早且最好的航空工程师王助
要么,真实的价值高于投标的价格,结果竞标人输掉了这次拍卖会,竞标人大失所望;
乔治·施蒂格勒(GeorgeJ.Stigler),这位信息经济学的开创者,在大学的时候由于缺乏信息经常选错课,选了一堆“实用”的商业课程和许多政治学科目,或许正是在商战中的磨砺使他能够更加敏锐的观察经济中的现象。施蒂格勒从价格歧视中受到启发,发现人们在交易中,“知识”的昂贵导致了价格的差异,信息不仅不是免费的,甚至要付出高额的代价,他由此开创了信息经济学。就连施蒂格勒自己也没有想到,后来二十年间,竟然出现了如此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人们发表了上百篇文章来研究,其中最著名的是关于柠檬市场的一篇文章。对于C,如果A、B都说了真话,此时总效应为-1000,说明两人是不愿意买的,而C的效应为2500,总的效应改变了原有的结果,因此C将支付A、B1000元克拉克税,假定C为了稳妥起见,称其效用为3000,那么他仍然要支付A、B两人的克拉克税1000元,从而最终需要支付2000元,而所得仍为真实效用2500-2000=500元,并没有增加,因此C也没有说谎的意义。
这一措施的实施几乎改变了整个计划,因为这将保证那些不受欢迎教师的境况不会恶化,最终,尽管这样的措施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教育质量,但实际上,“好”学校很快就达到了它的最大负荷,而那些给学校投反对票的学生也不得不仍然回到教室里上课,并且很快这样的措施引发了一连串的次级效应:好学校开始筛选他们想要的学生,教师们也将注意力放在如何获得“选票”上,试验的结果远远偏离了人们最初的意愿。不过有趣的是,当年伯克利加州大学的阿克罗夫完成了这篇论文后向多家经济学期刊投稿,结果都被当作“柠檬”退了回来,这其中包括美国经济学会的《美国经济评论》、芝加哥大学的《政治经济学期刊》、欧洲的《经济研究评论》这样的一流经济学杂志,几经周折后在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季刊》上发表,不过文章发表以后立刻引起巨大反响,看来“桃子”终究是“桃子”。
但组织管理的交易成本是存在的,并且进一步说,计划体制的经济运行效率低的根源在于组织管理的交易成本非常高。在计划体制下,整个经济的运行就如同交响乐团的演出,这里弦乐演员并不知道管乐演员会如何演奏,需要有认真周密的排练让每个人熟悉自己在什么时间演奏什么样的音符,并且在现场还需要有指挥的统一调度,当然每个演员的身体和精神状况都会影响演奏的结果。在“传统智慧”的眼光中,专利制度是这样的:在专利的申请和保护的过程中,相当于发明者与“社会”达成了购买秘密的合同,这样,社会就能够使用该秘密,作为回报,企业通过制定具有垄断利润的价格获取利润。这个看似完美的制度,在经济学家看来却几乎可以被摒弃。
亚当·斯密曾经这样描述过他的感受说:“这些企业的董事们是他人财产而不是自己财产的管理者,不能期望他们像合伙制企业那样小心谨慎。如同富人家的管家一样,他们倾向于关于一些小的事物,这并非出于对主人声誉的考虑,而是因为他们在这类事情上有更大的处置权。”二是“选择性激励”的存在。通过附加其他利益的方法刺激集体成员为负担集体行动的成本作贡献,比方说挑水多的和尚可以多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