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布斯离开苹果后也没有闲着,又创立了两家软件企业,其中一家后来还被“苹果”收购。1997年,沦为困兽的苹果电脑只能再次请乔布斯出山,资本力量流露出了它的媚相。苹果公司前CEO吉尔·阿梅利奥在迎接乔布斯的欢迎词中说:“我们以最隆重的仪式欢迎我们最伟大的天才归来,我们相信,他会让世人相信苹果电脑是信息业中永远的创新者。”果然,乔短短数年就又让“苹果”重现了生机,iPod、iTunes、iPhone这些引领时尚的新品一次又一次征服了世界,公司股价也从乔布斯荣归时的13美元一度飙升至135美元。
作者经过一年的艰辛尝试,证明中国制造在美国普通人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在今天,中国制造的产品已经行销全球,全世界70%的电风扇来自中国,55%的电热水壶来自中国,服装、玩具、家用电器等等更是充满世界各地,有两百多类中国产品销售量位居第一,中国的市场规模和经济实力意味着中国的经营模式将很快成为全球效仿的标准,这在商业上被称作“中国价格”。
马航多年来持续亏损马来西亚政府考虑多项选择
这里我们还要区分一个概念:大企业和垄断者,一个资产规模很大的企业如果处于一个有众多竞争者的行业中,那么他也不是垄断者;而尽管一个很小的企业,如果没有明显的对手,那么他就拥有垄断权力。垄断权力不是由企业规模决定的,而是由控制他所在的行业的力量决定的。因此,判断一家厂商是否垄断,仅仅看它的市场份额是不够,更不能用市场份额的多少作为指标。首先,市场的范围总是无法清楚界定的,并且,就算市场上只有一家“可见”的厂商,但暗中仍然可能有无数潜在的厂商伺机进入,那么仍然是竞争的市场。在今天的市场经济中,商品的效用是人们价值判断的基础,而对价值的判断直接影响了商品的价格,因此对效用的判断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利润。
艾奥瓦的汽车就如同是从一个神秘的盒子里变出来的。在这里,人们首先将生产汽车的原料——小麦装进机器中,按动机器表盘上的开关,啪的一声!崭新的轿车就从巨大的箱子中生产出来了。这个机器甚至能将水果、蔬菜、纺织品等等这些原料统统加工成汽车,是不是很神奇呢?我们现在所说的“看涨”和“看跌”期权就是在那时被创造出来并广泛交易,人们发明了类似“球茎期货”的交易方式,投机者并无意要求实际上拥有他们所买进的东西,他们只希望很快地将他的合同以赢利的价格再出售给他后面的接盘者。为了规范这一活动,荷兰颁布了新的法律,设置了郁金香的特别公证人,指定了进行郁金香交易的固定场所。当这种期货交易狂热升级时,其他经济活动放慢了。郁金香的价格令人目眩地向上升,不动产被抵押,用来保证它们的主人可以获得参加投机郁金香价格继续上涨的权利。新的买方力量推动价格更多地上涨。
边际成本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企业判断产能是否合理的标志。当增加一个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收入高于边际成本时,生产就是合算的;反之,生产就是不合算的。
这里我们还要区分一个概念:大企业和垄断者,一个资产规模很大的企业如果处于一个有众多竞争者的行业中,那么他也不是垄断者;而尽管一个很小的企业,如果没有明显的对手,那么他就拥有垄断权力。垄断权力不是由企业规模决定的,而是由控制他所在的行业的力量决定的。因此,判断一家厂商是否垄断,仅仅看它的市场份额是不够,更不能用市场份额的多少作为指标。首先,市场的范围总是无法清楚界定的,并且,就算市场上只有一家“可见”的厂商,但暗中仍然可能有无数潜在的厂商伺机进入,那么仍然是竞争的市场。
“经济学是快乐与痛苦的微积分学……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满足,以最小厌恶的代价获取最大欲望的快乐,使快乐增至最大,就是经济学的任务。”
欧文塔图姆干起来了!德鲁大叔单挑打爆每个人
失忆水|失忆水哪有卖|:黑白老照片上色了会是什么样?这些交给AI试试看吧
显然,受到垄断保护的行业会得到超额的利润,企业就会为了垄断地位展开寻租活动。为垄断而采取的寻租活动就如同购买“许可证”,企业购买了垄断这个行业的权力,就如同购买了垄断行业的“许可证”,这就确保了经营不受竞争。在纽约,政府只允许向一定年龄的人出售酒类产品,这主要通过酒类经营许可证来控制,而为了避免过度竞争,政府对许可证的发放进行了限制,每1500个居民一张。这事实上是人为制造了“稀缺性”,结果显而易见,在人口快速增长的社区形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酒类执照市场,据说有33位候选者积极地争取6张执照,一张原本100美元的许可证被叫卖到8万美元。
事实上,两部定价法可以让我们发现很多有趣的故事,比如相机和胶卷、汽车和配件、剃须刀与刀片,这些都能够看作是这种收费策略的翻版,商家在这里的策略也不尽相同,既可以把“门票”定得较高,使用费定得较低;也可把“门票”定得较低,使用费定得较高。许多经济政策的作用就是这样,看不见的损失往往就是那些努力想做好事的人造成的。事实上,一项经济措施的出台,制度的确立,法律的颁布,它们不只是产生一种影响,而是产生一系列的影响,经济学家称之为“次级效应”,而人们往往忽视了那些看不见的次级效应。
2004年的圣诞节,美国人萨拉·邦焦尔尼突发奇想,决定从2005年1月1日起,带领全家开始尝试一年不买中国产品的日子,从而诞生了《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这本畅销书和一次有趣却又充满挫折的冒险:4岁的儿子不得不拥有标价68美元的“意大利”鞋;厨房的抽屉坏了,可找不到工具修理;购买生日蜡烛竟成了折磨人的头痛事,杂货店除了中国蜡烛,啥也没有;能到手的最“美国”的灯,也用了中国制造的关键零件,是一盏混血台灯;丈夫去法国旅行买的纪念品艾菲尔铁塔钥匙链也是中国制造……1)消费者互相竞价,直到把每个鸡蛋的价格推到1.25元一个,而在这样的价格下,消费者只想购买900个鸡蛋。
使用新产品带来的满足感,使得新品的效用远高于旧款,发烧友们对新款的追捧,让商家费尽脑筋研发新品,但也每次因新款的推出而大赚一笔。欧美同样一本书,图书发行商们通常会先出版高价的精装本,然后出现比较便宜的平装本,不同的目标读者,对于精装和平装的效用不同,对价格的敏感程度也不一样。“屠夫、酿酒商、面包师给我们提供食品,他不是出于仁慈,而是为了从我们得到回报。”
故事似乎让我们感觉到了这样一个事实:企业为了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往往喜欢制定低价策略来打垮那些竞争者,当竞争者离开这个行业的时候,他们就能通过竞争地位取得垄断市场的权力。不要以为这样的描述只是经济学家一厢情愿的轻描淡写,事实上真实商场中的战争比这要残酷的多。每当每家企业都采用同样策略的时候,人们发现,事实上交战双方都是失败者,一个名叫纳什的数学家告诉了人们答案,这些我们会在后面谈到,不过无论怎样,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是不会很快结束的。